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突破题 更新时间:2015/11/8 15:40:37    栏目:教师考试真题    文章来源:大牛教育     次浏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许多地方出现的“狼孩”事件说明(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A.教育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遗传素质


2、(  )是指个体为达到减轻、消除不良心境所采取的一种转移行为。

A.调节

B.宣泄

C.移情

D.自我暗示


3、(  )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4、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哪一阶段?(  )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5、认知疗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  )产生。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6、下列关于民主教育的教学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课程理念上,变学科本位为注重学生发展的观念

B.在教学观上,强调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取代基于权威和授受的师生关系

C.在学生观上,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主体

D.在教师观上,强调教师通过个人魅力权威对学生的学识、思想、价值观进行强制和灌输


7、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的要求是(  )。

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③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④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不包括(  )。

A.教学效果下降

B.人际关系紧张

C.学校陷入混乱

D.造成自我身心伤害


9、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由(  )提出的。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桑戴克

D.苛勒


10、狂喜、恐惧的情绪状态属于(  )。

A.激情

B.热情

C.应激

D.心境


11、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12、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的活动是(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课外作业
D.课外辅导

13、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读书。这是(  )。
A.选择性注意
B.分配性注意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4、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
A.面向全体学生
B.关注个体差异
C.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
D.注重教育公平

15、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能逐渐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获得长度、体积、面积和重量的守恒概念。这表明儿童已经达到了认知发展阶段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政治学》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17、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能使双方感情融洽,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达成共识的是(  )。
A.家长会
B.家长学校
C.家访
D.家长沙龙

18、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19、(  )标志着一个人的独特性,并反映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交织。
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能力

20、 1912年,英国教育家(  )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A.泰勒
B.杜威
C.怀特海
D.卢梭

21、在德育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辩证地认识学生的德育原则的是(  )。
A.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

23、依据指导思想的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

24、综合实践活动是指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形态。

25、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说明了遗传的重要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评价的有关要求。

27、怎样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联系?

28、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9、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张林是一个对上网非常痴迷的孩子。爸爸由于工作需要,买了一台电脑在家中上网。起初他同爸爸一起玩,父母也没有表示反对。后来,他发展到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去上网,连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也不放过,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网虫”,沉迷于互联网上紧张而激烈的游戏、精美的图片和无拘无束的网上聊天而无法自拔。
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起了互联网,聊起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张林上网的内心世界。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在每天的收发、检查作业和劳动值日的协调合作中,建立互帮互助关系。第二,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制订计划并落实计划,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网络知识。第三,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张林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班级工作中为老师出谋划策,有活抢着干。任课老师都反映张林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试以德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物理课上学习“压强”“气压”这些抽象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王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演示生活中用刀切菜、抽油烟机排油烟等常见情境。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从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蕴藏的物理小知识。
问题:请从学习迁移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王老师的做法。

将文章分享到: